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全球贡献巨大,不仅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最终消费品,而且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必要组成,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应用。各国因“中国制造”的快速迭代升级,在抵御通货膨胀上能力更强,消费者也获得了更具性价比的商品选择。
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一些国家以“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为借口,对中国出口商品采取加征关税、加大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等保护主义措施。这些做法本质上是将产能过剩这一经济概念化、标签化、工具化、武器化,以霸凌思维和做派维护自身发展优势、打压遏制新兴国家。
美西方之所以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根本原因在于对新兴市场国家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感到不安,企图通过非法手段遏制他国发展,主要目的是为出台各种对华贸易限制举措营造声势,以“防止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为借口行保护主义之实。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始终处于不稳定的复苏过程。为获得更强和持续的发展动能,各国既需要不断扩大出口,也需要稳定的进口,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经济发展的“活水”和“动能”。
对于发达经济体,由于服务经济的占比较高,需要依赖进口工业制成品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对于发展中国家,除了类似的需求外,还需要通过进口机械产品提升对自身资源的加工能力。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的冶炼也需要机械设备。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产品的消费需求直接推动了电子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也为通信设备的增长提出新要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本国贸易优势和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依托于工业制成品。
工业制成品的类别很多,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机械设备和电子机械两大类。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的数据,2023年,中国分别出口了5106.2亿美元的机械设备和8964.2亿美元的电子机械,分别占到该数据库中当年全球所有111个经济体进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强(22.6%)和近三成(29.4%)。
其中,在机械设备大类中,自中国进口占比超过25%的国家或地区有49个,排在前三位的国家是吉尔吉斯斯坦(79.4%)、巴基斯坦(52.9%)和尼日利亚(49.3%),而占比低于5%的只有巴巴多斯(3.1%)和安道尔(0.9%);电子机械大类中,自中国进口占比超过25%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4个,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86.9%)、巴拉圭(77.6%)和乌兹别克斯坦(69.9%),没有国家自华进口电子机械占比低于5%。
可见,中国制造中技术含量相对更高的电子机械,为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各国物流运输条件和成本迥异的情况下,无论大国或小国,也不受发展阶段限制皇冠体育下载,自中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都满足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制造往往在更大规模生产基础上提升效率。过去几十年,全球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对包括工业制成品在内的商品需求持续增长,供给不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解决通胀问题的努力大多并不成功,商品市场的供不应求成为全球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用于制造业的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均,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投入生产并持续优化,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
制造业对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的要求高,这成为各国吸引制造业集聚的重要约束条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进口铁矿石、木材、原油等各种原料,通过综合利用,将这些原料加工成制成品,进而提供给全球市场,有效解决了这种制约。
中国制造已成为以全球资源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供需错位,以及资源利用意愿与能力间不平衡的情况。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将生产线布局在中国,大幅缩短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的周期,形成了规模效应;特斯拉在上海设立的超级工厂,成为其总结经验、形成实际生产能力的关键,带动和提升了其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能力。
中国制造所拥有的巨大生产能力“蓄水池”,为全球供给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以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和床上用品等为代表的居民消费品,以及包括汽车零配件、电子元器件和化学品在内的工业品的出口。可以说,在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之前数十年间,中国制造对全球低通胀提供了关键支持。
相当多的国家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希望通过工业化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打造更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工业化既与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密切相关,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国际市场中其他成员的协同能力。
产业以来,经济全球化整体保持上升态势。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以产业的国际分工协作的细化为重要标志,各方以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和产业间的竞争合作为方式,从国际分工体系中获益。
以汽车产业为例,国际分工促使参与各方发挥自身优势,而作为汽车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国,中国制造并出口的零部件支持了包括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优化。2023年,包括发动机配件、车身配件、传动系、制动系、转向系、行驶系、电器仪表系、润滑、冷却、燃油和点火等配件在内的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达到87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14%(增加66亿美元),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零部件的出口不仅对各国提升整车制造的效率、稳定性和经济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效促进了车辆维修和售后服务等相关市场和产业的发展。
中国工业体系完备齐全,且各类细分市场都参与较为激烈的竞争。企业在竞争中积累经验,也愿意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内容。事实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以为各国以更高附加值参与全球经贸合作提供基本条件,也有助于释放各国相关产业空间,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持续升级。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引发市场担忧。一些国家以、供应链安全为名,对市场正常经营活动加强监管,干扰企业决策,一度造成市场大幅动荡。
以半导体领域为例,美国在供应链安全审查中要求主要供应商向美国提供包括订单、合作伙伴需求、供货周期等在内的重要关键信息。这些做法不仅导致被审查方商业机密暴露,造成利益损失,而且引发了市场担忧。为尽可能减少未来供货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不得不加大库存规模,这进一步导致全球供应链承压。
尽管受到美国的封锁和打压,中国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仍显著增强,不仅为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也通过出口缓解了全球市场上集成电路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达764.1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已连续3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今年前5个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7%至2360.7亿美元,已连续7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中国制造企业不仅通过研发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寻找各种可能的应用。制造业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领域,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希望按照市场规律,通过投资获得更强的发展动能,也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多机会。
无论是参与各国通信基础设施项目的华为、中国移动,还是在各国投资设厂、培训技术工人的海尔皇冠体育登陆、美的、比亚迪等,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投资满足了各国市场需求,也显著改善了所在国的劳动力技术条件。
中国制造的技术外溢还集中表现在政府推动的平台建设上。一些大型成套基础设施合作系统性强化了合作方的工业能力,为相关产业创新创造了更好条件。比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促进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20个数字基建和数字转型示范项目。
中国在众多非洲国家建设太阳能项目,为非洲的能源自给提供了直接支持。例如,中国企业助力埃及建设的本班光伏产业园规划有40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约2千兆瓦,预计每年可减少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光伏产业的规模和成本优势是这些国家能够将想法落实的关键,而电力保障能力的增强又将为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带来极大的支持。
虽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仍此起彼伏,但多数国家依然支持经济全球化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与中国建立起稳定的贸易投资关系,将减少相关利益方受到的外部环境变化冲击,且有利于其完善自身产业、经济体系,加快发展目标的实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适应环境变化、创新探索、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将为中国制造的升级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国制造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无论是行业领先的“灯塔工厂”,还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制造企业,都将在中国更高水平的开放环境下,依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全球伙伴开展合作和竞争,在发挥自身优势、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共享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红利。